
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,和春節、端午節、中秋節一起被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。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,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,既是自然節氣點,也是傳統節日。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責任,至今不輟。

清明節,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,屬于禮敬祖先、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。清明節凝聚著民族精神,傳承了中華文明的祭祀文化,抒發人們尊祖敬宗、繼志述事的道德情懷。
清明前后,春陽照臨,春雨飛灑,種植樹苗成活率高,成長快。因此,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,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“植樹節”。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。
風箏又稱“紙鳶”、“鳶兒”,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,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,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。
踏青古時叫探春、尋春等,即為春日郊游,也稱“踏春”。一般指初春時到郊外散步游玩。
清明時節,春回大地,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,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。掃墓之余攜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。

作為禮儀之邦的大國,我們重視“禮”“敬”,繼承祖輩傳統掃墓、祭拜等具有更深厚文化內涵的習俗,這種傳承精神就像寶貴的財富延續至今。
換個角度看,“禮”“敬”放在每一個小家上就是“孝”。尊重長輩,敬愛長輩,長輩健在時,給予他們更多的陪伴優待和精神慰藉,莫讓老人孤獨老去,給他們一個充滿愛意的家。




春夏秋冬,朝朝暮暮
時時進出有銅宇守護,
為您和老人增添一份安心
一樘好門,隔絕喧囂
靜謐和美,舒緩有序
是深藏于這樘門背后的大雅風骨
銅宇門業
靜候君來,與您相遇